食欲不振几乎是所有肝病病人的共有症状,甚至有不少肝病患者虽经治疗而脾气不醒、胃气不开、食欲不振的症状仍顽固难除。还由于肝病患者长期服用西药影响脾胃,在肝病临床中观察到,长期食欲不振的患者不仅体质日渐衰弱,而且往往影响药物的效果,妨碍疾病的康复,故中医认为各种治疗必须在有胃气的基础上,药物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攻补不应,温凉无效。因此,食欲好坏往往可以提示疾病的进退。 导致肝病食少的成因甚多,常见三大原因 中医学历来重视脾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对于疾病发展与恢复的影响。由此分析,一是肝脏疾病本身对脾胃消化功能的影响,如肝郁不解而伤脾,肝热不除而害胃及湿热蕴结而腻中等;二是误治或失治而损害脾运及胃纳的正常功能,如过用疏达之剂或久服苦寒药物伤及脾胃;三是病后营养不当,如片面强调所谓“三高一低”的饮食原则及盲目乱用保肝药物等都可以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所以对于肝病食少的治疗应全面辨证,重视病因治疗,仅一味消导开胃往往事与愿违。 中医辨证肝病食欲不振分为正虚食少、湿热食少和阴虚食少,其中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多见于慢性肝病。纳食在胃而运化在脾,但脾运胃纳之功全在肝脏的正常疏泄。肝病则疏泄失常,进而伐土犯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病过程中过用辛散苦寒或香燥刚补之品,都可以伤及脾胃,损其正常的纳运。临床表现如消化呆滞,不饥不纳,或强食而不化,故见食少而腹胀,倦息乏力等征象。治疗上多以益气健脾或和胃醒脾为主要治法,在选用方药上多以“治脾以健,药用香燥;治胃以和,药用焦苦”的原则,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而湿热伤中是引起肝病食少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见于急性肝病和慢性肝病活动期。肝郁化热或湿邪停聚,或平素过食膏粱厚味等均易酿成湿热互结,聚于中焦,塞塞脾胃,清气当升不升,浊气当降不降,清浊相溷,郁滞不化而造成升降失调的结局,证见胃呆纳少,口干口苦,恶心厌油,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在治疗上多以清热利湿与芳香化浊为主要治则,湿热俱盛的治疗应加重祛湿的力量,以达到湿去热除的目的。 再来说说阴虚食少,肝病过程中许多因素都可导致阴亏的结局,而引起胃阴不足的因素多为木火偏盛,邪热伤阴,或因烦劳郁怒,五志过极,耗伤胃津;或过食温热辛辣之品;或过用辛散药物劫阴,燥热刚补药物助火均可导致胃阴不足。其表现为食欲不振或不饥不食,口干燥而少津,大便多燥而不畅,舌无苔,脉细数。在治疗上,根据“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的理论机制,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疗胃阴不足,食欲不振等症的四大法则,即宜凉、宜润、宜降、宜通。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对病机的阐述与治疗原则的运用是符合常见症状与体征的证治与用药实际的。在临床上根据“胃喜柔润,以通为用,得降则和”的特点,多以甘寒柔润,益胃养阴为总治则,而于一派阴药中,动静结合,借以鼓舞胃气,相得益彰。 对于胃阴不足一般对症治疗效不显著者,可遵东垣“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之说,用“酸甘化阴法”,多选用芍甘汤、生脉散等方,或在养阴基本方药中加乌梅、木瓜、焦山楂、白芍、五味子等酸味药物。木瓜入肝脾,酸温气香,理肝醒脾和胃,乌梅、五味子酸敛生津益阴,对于胃酸缺乏之食欲不振尤为良好。从临床观察,不少慢性肝病病人长期胃纳迟呆,无食欲,多因胃酸缺乏,此法用之最为合理。 还要注意食积所伤,平素膏粱厚味之人,或肝病后不合理的营养,过食肥甘之品滞而伤中,造成脾胃的壅塞,而产生脘腹痞满或体胖乏力,口黏腻而恶食等症食积伤胃的,治疗多以调中化湿、导滞消食为治则,常有除药物治疗之外,调节饮食也是特别重要的治法。对病人进行科学的生活指导,适当地控制调节饮食量,以减轻肝胃负担,同时在食品选择上以清淡素食为宜,恢复和维持其正常的消化功能,则食欲自可转旺,食少一症即可得到恢复。 老张自去年开始出现胃口不好,每天吃的很少,平时一碗半的饭量,后来却降到了半碗,甚至几口就撂下了筷子。“我这是怎么了?”老张不止一次产生过疑惑。随着日渐降低的食欲,家人医院。这不查不要紧,一查才发现导致老张日渐消瘦的元凶是乙肝小三阳,查DNA病毒为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已数月,舌淡,脉沉弦。在医院开了不少的西药,也有健脾胃的药物,病情也不那么严重了,可食欲不振很让人发愁,自述每顿仅能食粥一小碗,日不成形大便4~5次,心情紧张。 老张听说有病友在广慈中医门诊治好了肝病,就打算试一试中医,中医全面辨证治疗老张的乙肝小三阳,重视病因的治疗,强调脾胃治疗的重要性,脾胃虚弱,配以专属方剂,补中有消,用以醒脾和胃,助运进食,一个疗程就看到了明显的效果,能吃半碗米饭、喝一碗粥了,身体也比之前有劲了,随症调方加入中药,继续服用三个疗程,食欲是越来越好了,大小便也都正常了,巩固两个疗程后,食欲完全恢复,复查发现乙肝小三阳也随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