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肝炎大国,据统计,全球约有3.25亿人患有乙肝或丙肝,每年造成约万人死亡。病毒性肝炎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健康问题,需要立即加以应对。肝脏的功能一旦受到损害,就会引起身体上的一系列不舒适的症状,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它的致病因素有很多种,主要是四大类别,被称为引起肝脏炎症的“四大天王”,分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中毒性肝病及营养、遗传、代谢性肝病、感染性肝病,可谓是给患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防治肝炎,我们首先搞明白是哪个“天王”引起的,要明确病因,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符合条件者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应该停止用药,酒精性肝炎要戒酒等。还有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保健品等所诱发的肝损伤,“是药三分毒”一定要谨记,不要以为多吃药就会对身体有帮助。这也是很多患者纳闷的,明明按时吃药了,但是还是不见好,甚至很长时间不管,居然得了肝癌,这是为什么呢?相比于西医用药控制,不从根本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肝脏负担还是过重,那中医怎么从病因防治呢?病因不同,中医治疗肝炎的方法不同中医治疗肝炎中,急性肝炎多为正气未虚,以祛邪为主,祛邪即以扶正,在恢复期用健脾舒肝丸、滋补肝肾丸以扶正巩固。慢性肝炎中多属正虚,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不能应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徒伤正气,而主张以扶正为主佐以解毒祛邪。正气亏虚不仅是病损害的结果,也可成为致病的原因,以致病情缠绵、而反复不愈。因此,中医非常重视正气亏虚的原因,强调必须分清是“因病而虚”还是“因虚而病”,前者当以祛邪为主,后者当以扶正为先。在慢性肝炎辨证施治中,突出了一个“气虚血滞”的证型,用以区分通常的因病而虚的“气滞血瘀证”,强调是由于正气的虚损,气虚无以运血,而致血滞血瘀,采用补气扶正为主,以活血散瘀。在治病求本中,中医还非常重视气血化生之源、运湿之枢纽的后天之本——脾胃的脏腑功能。不仅在肝病的治疗中,“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提出了“调理肝、脾、肾,中州要当先”的治则,在各科杂病的辨证施治中,也极为重视健脾运化,以固“后天之本”。在一些危重疾病,如肝癌,强调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而不宜于破血消痞之品以及苦寒伤胃之剂,而注意调理脾胃,此乃“有胃气则生也”。中医辨证施治肝病的突出的特色是治病求本中医对于疑难重症的治疗,常有药到病除之效。突出的一大特色就是治病求本,还有治疗病毒性肝炎,找到根本的原因在于病毒,要控制肝炎就必须清除肝炎病毒,抗病毒治疗就是病毒性肝炎的根本治疗措施。目前中医药抗病毒治疗的研究主要从辨证论治基础上的治法学研究与有效方药的筛选两个方面展开,中医药抗病毒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治本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广慈中医则更为重视人体的内在因素,调动人体正气(内因)以祛邪(外因)外出。慢性肝炎忧心忡忡不是事,找好方法是关键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担心身体会出问题,40岁的吴先生就是这样,既想体检又怕体检出问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两年前单位体检中就查出肝功能异常,当时无明显症状,也服过西药、中药,注射维生素B12,肝功能时好时坏,始终未能恢复正常,后来又出现了面色黄,食欲不振,恶心,两胁时痛,腹胀,体倦无力,小便黄,大便正常,西医诊断是慢性肝炎,治疗效果不好让吴先生经常忧心忡忡,担心发展严重,甚至会诱发肝癌。幸运的是,在一个肝病病友群里听说了疗效好的中医方剂,看到别人调治好了,吴先生赶忙也联系开始调治,中医看舌象舌苔薄白、质正常,摸脉象弦滑,辨证为肝郁血滞,脾虚湿困,中医调治以健脾利湿,养血柔肝,根据病程和有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在健脾利湿的基础上,佐以清热解毒,配合养血柔肝之剂,后加强补气健脾扶正之力巩固疗效,一个疗程症状减少,三个疗程湿热得请,肝气舒畅,巩固两个疗程后,肝血得养,则病自愈。吴先生不禁感叹:“找对方法就是好,感谢广慈中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