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是人们的长期大量饮酒所致肝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肝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仅次于肝炎病毒的导致肝脏损害第二大原因。因为症状不明显,对于酒精肝很多人都不太重视,认为只是小病而已,没必要治疗,继续“将进酒,杯莫停”。结果可能不知不觉中发展为肝硬化,而乙肝或丙肝感染者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酒精性肝硬化的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还是应及时到正规的肝病科诊治。 酒精对肝脏伤害 各种酒都有不同含量的酒精,酒精进入人体后只有10%自肠胃排出,90%则在肝脏中代谢。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A酶(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而后经过B酶(乙醛脱羧酶)生成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乙醇和乙醛都具有直接刺激、损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能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甚至坏死。 A酶少的人,乙醇第一步代谢无法顺利完成,导致乙醇蓄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一杯倒,酒量差。 B酶少的人,乙醇可以代谢为乙醛,但是无法尽快进一步变成乙酸而蓄积在体内,乙醛会导致皮肤黏膜的血管扩张表现为脸红脖子粗。 所以说,能不能喝,取决于两种酶,而这两种酶又取决于先天遗传体质、年龄、机体状况等等,个体差异较大,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酒精安全量。 酗酒可能会出现酒精中毒性脑病,导致躯体及精神障碍,可表现为酒精依赖、震颤、谵妄、幻觉、戒断综合征等,需要精神科医师治疗。 什么是酒精肝? 酒精肝指的是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肝病,初期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症状非特异性,可无症状,出现全身不适、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无症状患者,可在体检做B超可以发现肝脏回声弥漫增强,或者做CT检查发现肝脏密度下降进一步确诊。现在我院开展了FibroScan检测技术,是目前全球最先进可实现对肝脏硬度及脂肪变进行无创定量检测的设备,大大提高了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的检出率。为肝纤维化、脂肪肝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可能。 哪些人群易得酒精肝? 1、饮酒习惯 关于饮酒致病限量,目前存在争议。研究发现每日摄入酒精40g达10年以上的人容易得酒精肝。这个数字只是平均值,个体差异比较大,不能一概而论。饮酒方式也是酒精性肝损伤一个危险因素,空腹饮酒较伴有进餐的饮酒造成肝损伤更大。总之长期酗酒者为高危人群。 2、性别 尽管酒精肝在男性中发病率比在女性中高。但一般认为,女性对酒精耐受一般较男性差,与男性相比,更小剂量和更短饮酒期限就可出现酒精肝。女性酒精肝发病率低可能与女性饮酒率低有关。 3、年龄 随着年龄增大,乙醇代谢能力下降,血液中乙醇浓度容易升高,可导致酒精肝发病率增加。但酒精肝发病年龄与饮酒起始年龄、饮酒年限、饮酒习惯等相关。 4、遗传和个体差异 并非所有重度饮酒者会发展成酒精肝,可见酒精肝存在个体差异。遗传因素是影响酒精肝重要因素。 以前喝了很多酒,为了不得酒精肝,应该怎么办? 一、戒酒
禁止饮酒,轻度或中度酒精肝可获得好转,肝内脂肪沉积一般在戒酒数周或数月内消退,对于那些酒精已经导致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也大有好处,远期存活率明显提高。若能彻底戒酒,消除病因,则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防止疾病的进展。戒酒过程中因注意防治戒断综合征。 二、饮食 酒精性脂肪肝不是营养过剩所致,而是喝酒损伤了肝细胞,引起肝脂肪代谢的紊乱和沉积。肝病患者的饮食,应多食素食、宜清淡,忌油腻,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C、K及叶酸类较多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完全不要听信广告,对于不明成分的药物,会加重脏器负担,甚至起到干扰破坏的作用。 三、情志
酒精肝患者平时还应该保持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俗话说怒则伤肝。肝胆之病,易于郁滞,应以疏泄条畅为佳。若情恋不畅,精神抑郁,则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诱发或加重疾病症状。应帮助病人克服和消除恼怒,忧郁、疑虑、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树立与疾病治疗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四、休息
酒精性肝病的患者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节,劳逸适量。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掌握动静结合的关系,活动量循序渐进,以无疲乏感为度,避免劳累过度,耗伤气血。 五、锻炼 平时锻炼身体,能够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在疾病过程中,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以及体质强弱不同,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 酒精性肝病治疗原则 戒酒和营养支持,减轻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改善已存在继发性营养不良和对症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福建医院肝病中心 -6-6